厦门工作坊
授课导师:莫毅
日期: 6月9,10,11日(未满)
6月17,18,19日(已满)
地址: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课程费用:1500元/人(学生凭证件给予优惠)
厦门工作坊
授课导师:莫毅
日期: 6月9,10,11日(未满)
6月17,18,19日(已满)
地址: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课程费用:1500元/人(学生凭证件给予优惠)
课程简介
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和海样的问题中,莫毅导师将以通俗的方法涉及如下内容:
-摄影的语言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看待和解析?
-好坏的根据是什么?
-艺术有没有标准?
-从传统摄影到当代艺术,方法、行为、工具、材料与语言的关系……
报名方式
咨询请致电:18030137230 / 0592-6372135(郭老师)
工作时间:9:30~17:30,周一休息
淘宝店铺:三影堂艺术商店
客服QQ:3433352263
邮件:education@threeshadows.cn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路营运中心2号楼301(三楼平台)
北京工作坊回顾
莫毅导师在北京的工作坊已经率先开班。课程中,莫毅导师不断触及和借用学员的提问,帮助学员们在三天的时间里深层次,多维度地了解摄影。
@JAYA
经过这三天,一方面我学习了莫老师清晰的理性分析方法,理清长久以来仅凭直觉拍摄照片的混乱和迷茫。当你可以从本质根源上明白,对象为何吸引目光驻足,而拿起手中相机,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理解和把握。同时对摄影史上繁多门派有了品评标准也增强了判断力。
@精视觉
莫老师的课不是立竿见影的技术、技巧、方法,他解决的是让你重新构架更接近艺术本质的摄影评价体系,辨伪存真少走弯路,是一颗种子在你日后创作道路上发芽。
@小崔
艺术需要标准,即用语言营造事情的好坏(意义传达的好坏),或作者使用语言的水平,不然就可以胡搞,艺术就是表达,无论是说话,还是别的方法,但是跟“通俗的美”没有关系,用摄影来营造“通俗的美”是很恶劣的,有语言才是美。
本無•摄影家十问 | 莫毅
本無:您相信什么?
莫毅:在艺术中我相信真诚,因为艺术如果是因为和为了解决精神而不是为了糊口,那么,只有真诚可以成为你工作的动力和快乐的保障,成为你的自信和力量。真诚同时也是自己个人检视和反省作品的基点和保障,只有它的存在才能发现作品的薄弱和偏移处,发现语言中多余的卖弄和他想。
本無: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处女作?
莫毅:处女作是指有了一点语言能力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的作品吗?那就是1982年冬天开始的一系列街拍,这个工作持续到1987年,后来取名叫《风景》系列,由将近二百多幅作品构成,是我八十年代的五个系列中最早的作品。
说点有关这个处女作的经历来代替自我对它的评价:1.我父亲是最早审视和非议它们的观众,83年吧;2.它在1987年的沙龙展览时受到当时观众当面和写信的批评,认为它灰色消极;3.92年五台山会议时专家们认为“它们太灰,暗房不过关”;4.但同样的那套照片,95年日本的《朝日摄影》在来中国见了百多人后认为那是他们当年在中国见到做的最棒的暗房;5.同年和1999年日本zetiphoto画廊个展并购藏了它们;6. 2007年,那批数量极大的“暗房不过关”作品,分三次被加拿大中国当代摄影档案馆作为“原始作品”购藏;7. 09年三影堂在那个系列中选出若干代理;8.2015年日本zen photo画廊个展和收藏;9.2015年在某基金会阿尔勒的开馆展览中主打;10. 2010年 日本MEM 向我表示希望代理,我因故没有理会;11. 2012年MEM通过三影堂实现了展览并有销售;12.今年在Paris Photo上MEM表示想要再展览我的80年代,其中包括了《风景》。——这个处女作因为在中国又在那么早期出现,它的经历是今天人很难理解的。一个作品的经历反映着中国摄影发展的历史。
本無:在您的作品中,您最满意是哪一件或哪一个系列,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莫毅:是《1m-我身后的风景1988》。
满意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一、因为照片是通过行为艺术‘行走的方式’获得的,因而在密密麻麻的人流中,相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非常近(1-2米),人们完全是自然态,没有丝毫不自在。超大广角下如此逼近的群体社会肖像;
二、 这个行为记录了对象,也令对象反映了行为的发生——没看见相机的和看见了相机的—— 有的被摄者看见了正在作行为的我,照片里他们狐疑、猜测的眼睛说明:这是一个既记录了对象,也被对象的眼睛反映了的,体现了以照相机为道具的意义的行为艺术;
三、 我以今天“自拍神器”的方法将自己放入相同环境中自拍,让自己的肖像成为自己批判的社会表情中的一员,这种“陪绑”式的自拍更加具有意义;
四、 这个作品是中国社会变化前最后一秒的面貌。1989年难道不是中国政治、经济......乃至于全社会(包括文化和艺术上)的重要分水岭吗?而这个作品中人物的脸和城市的背景一起透露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气息;
五、它既是实验的,完全破坏了传统,又是成功的最真实记录;
六、但是在中国,我说的是在中国,这个作品今天如果出现在策展人面前或展览当中,它都会因为一眼之下看似朴素的外表,而被当作平常的传统的“照片”。
不断推移的时间将证明这个作品的重要。
本無: 最触动您的一件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莫毅:想不起来最触动的,因为太多了,我很容易喜欢别人和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自己情怀当中有但又不能或不愿意去做的东西,遇到价格不高的我还会买下它们的。
本無:您觉得您的特别之处在哪里,这个特别之处是否成就了您的艺术?
莫毅:如果有什么特别的,那可能就是三十多年来我潜意识深处不变的一个法则:不在乎摄影,在乎艺术;不在乎艺术,在乎文化;不在乎文化,在乎表达。
有这样的意识在,不论外界怎样看我,也不论潮流怎样变化,事情总是回到自己身上,回到自己身上才能自己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对自己有意义。这个很重要,在艺术中,你的快乐和无所谓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做的就是自己。你不能等着别人来判断,别人说不错你才能高兴,那在中国就尤其麻烦了。当艺术不是为了别的而只是为了自我的表达时,事情就简单了,摄影、艺术、文化的种种模式和标准就不会影响你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自我验收。尽管每一个不同的表达自有其独自语言,但你把表达作为自己的目的和标准时,表达的好坏能不知道吗?当然你必须把艺术当作自己的事情并只看重它最本质和最基本的意义。这使我三十多年一直在艺术中得到快乐和慰籍,并让我的作品和自己有着最紧密的关联,成为我身处这个世界的镜子,它既照得见我自己也看得见我所处的社会,还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我和它之所以是那个样子的缘由。
本無:可以说说您在工作时的状态吗?
莫毅:我的工作总是很散漫的和生活搅合在一起,常常分不出谁是谁。并且虽然大量的应用着摄影,但却越来越不像摄影师了。
本無:您的家庭是否对你艺术创作有影响?如果有,能详细说说吗?您的你父亲或母亲是否对您选择从事艺术有说过什么吗?
莫毅:这个话太长,不说了......
本無:您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计划,可否透露?
莫毅:一个是把刚刚在巴黎做的针对恐怖袭击而进行的作品《望着巴黎的眼睛》后续整理和翻译完。另一个是把一直想做的综合性、多媒体的“寻找80年代”的行为互动项目纳入到实施中。80年代的十年既不同于之前也不同于90年之后,不论人心、人性、社会面貌、政治、经济、文化......都堪称一块距离我们最近但又不存的化石。不断地反思和自省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容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尤其对于有惨痛的历史的今天。
(本文转载自“本無•摄影家十问”)
Copyright © 2016 厦门三影堂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